認識益生菌 腸道菌叢平衡容易失調

『腸道菌叢』失衡的因素

因素1

飲食

台灣人的飲食原本就是以青菜與穀類為中心,是對益生菌很好的環境。

如果飲食改變,以肉類為主,喜歡脂質與動物性蛋白質的壞菌就會增加,難以維持健康的「腸道菌叢」。

因素2

年齡增加(老化)

嬰兒的『腸道菌叢』中,充滿了比菲德氏菌等好菌。隨著年齡增長,腸道環境會產生變化,形成好菌與壞菌平衡共存的『腸道菌叢』。但是,進入老年期後,比菲德氏菌會開始減少,產氣莢膜梭菌(魏氏梭菌)等壞菌會急速增加。其中甚至有比菲德氏菌只剩嬰兒期巔峰狀態1%的案例。像這樣的腸內菌叢變化,跟老化及生活習慣病(慢性病)有密切的關係。

隨著年齡變化的腸內菌叢

*圖為平均值,實際會因個人腸道狀況、生活飲食習慣有所不同

來源:光岡知足著作『腸內細菌的故事』(岩波書店1978)

因素3

抗生素等藥品

使用抗生素除了能消滅引發疾病的病原菌,但同時也會對體內的其他無害的細菌造成傷害,導致好菌減少,腸道內菌叢的組成產生變化。

使用抗生素時,配合攝取益生菌以及整腸劑是很重要的。

因素4

壓力

腸道為了調整消化道的機能,有非常複雜的神經系統。正因為腸道與神經有密切的關係,當心理上累積壓力時,腸道菌叢環境就會變得混亂,容易導致腹瀉、便祕等症狀產生。

慢性的腹瀉、便祕,其中特別是腸道激躁症(IBS)跟壓力就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
如果『腸道菌叢』失衡…

理想的『腸道菌叢』

理想的菌叢平衡X多樣性

返回